第(1/3)页 总有一柄剑,悬挂在他的头顶上。 只要他一不开心,那就是他的死期。 越是年纪大的人越是害怕死亡,因此他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,平日里哪怕是在朝堂之上,也是能不开口就不开口。 这一次,他只是顺势而为,说了几句无关紧要的客套话。 朱雄英盯着李善长,心中却是在想,他是不是真的说了,让我去送死,你自己去送。 应该不会吧,他可是从小就跟随着爷爷一起闯荡江湖的人,知道爷爷的厉害,所以,胡惟庸根本不可能是爷爷的对手。 但是他到底是宰相,在朝堂上也有很多的熟人,所以朱雄英一眼就看到,在他发誓的时候,已经有很多的文武百官响应了。 “呵呵呵……”听到下面的人附和,朱元璋哈哈大笑了起来,那是一种强忍着,从他的鼻孔中发出的声音。 在朝会上,众人的哄堂大笑,与在昆宁宫中的哄堂大笑截然不同。 然后他又对着朱雄英道:“既然你这么好意,那我们就成全你吧。” “多谢皇!” 这时,朱元璋转过身来,目光落在了徐兴祖的身上。 “徐兴祖,你听到我孙子说什么了吗?” 陆小凤道:"臣听见了" “是” 朱元璋转过身,在宝座上坐下,对朱标道:“你听到了,就按照我说的去做。” “这一点,我要记在我的先祖典籍上,我的后人,也要遵守这一点,不可违反。” 朱标和那个官员异口同声地回答: "是!""儿臣遵旨" “陛下英明” 早朝结束,大家都很忙。 杀人从来都是很严重的,就算是一些帝王,在杀人之前,也会在杀人之前,点燃蜡烛,给自己换衣服。 《大明律法》中也明确指出,在国事祭祀和十斋期间,不得行刑,否则杖责四十。 但朱元璋却没有这样的习惯,他想要什么就要什么,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历法,此时他正在勤政殿里陪着朱标。 朱标拿出了一份新的受罚人员清单,将他们的资料一一核对,确认无误之后,便交给了朱元璋。 朱元璋盘膝坐在那里,也不翻开手中的清单,只是在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圈。 朱雄英在旁边听得一愣一愣的:其他的帝王都是一个一个地写,而这位爷爷,则是一个一个地写。 在核对清单的过程中,朱标看了一眼爷爷,低低的嘀咕了一句。 "父亲,我不知道我的家人会不会被杀?" 朱元璋此时的情绪很好,周围的死寂对他没有任何的干扰。 对于朱雄英在朝堂之上的所作所为,他也是乐见其成。 坐在椅子上,端着一只还在冒着青烟的水壶,坐在那里,一动不动。 “随便你” 而刑部,大理寺,以及御林军,同样在忙碌着。 这次任命的主审官员为刑部开吉,同判官员为大理寺卿王范,锦衣卫统领茅军,还有都统廖徽。 为了防止有不公之事发生,他们被分成了四个部门。 而那名负责监督的官员,则是隶属于都察院。 他的父亲是建立者于通,皇帝陛下的儿子,生前更是六部之首,是一位吏部的尚书。 朱元璋的圣旨,就是宋濂和詹同一起写的,可以说,他是皇上最信任的人。 继承了父亲的衣钵,朱元璋对他还是很看重的。 从夫子庙出来后,他甚至没有回到自己的官府,而是坐在一顶轿子里,直奔夫子庙而来,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处决地点。 夫子庙是应天城人口最密集的地方,外面的力巴,妓|女,小贩,工匠,书生,都是从村子里弄来的,拉着毛驴,在街上叫卖。 三教九流,什么人都有,什么人都有,很是热闹。 因为有一句话,叫做人多的时候,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,这也是为什么,每一个王朝都会选择在人多的时候被处死的原因。 到达夫子庙时,飞檐上的人正匆匆忙忙地撤离,搭起高台,架起绞刑架和绞刑架。 他已经四十八,五官棱角分明,双目炯炯有神,穿着一身宽大的袍子,留着八字胡,颇有几分儒雅之气。 按理说,瘦弱的人是不怕冷的,特别是在这样寒冷的秋天。 但梁铭是个特例,从始至终,他都是满头大汗,连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。 看到衙门的人在自己的身边忙活,顾徽从衣袖中拿出一块手帕,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。 他要在刑部召集人手...嗯,要大炮,五城军要镇压,以免夜长梦多。 对了,我还没来得及吃饭,等我被处死之后,再想吃饭,就来不及了,哎,我这辈子,还真够倒霉的。 他是个狱卒,是个打杂的。 转过身来,看到那些正在忙活的衙役们,便找了一个摊位,坐了下来。 “给我一份云吞,一笼馒头” 方森岩沉吟了一下,然后命令道: “再加些香菜,再加些葱花,还有一些山楂散。” 那是一个很小的摊位,老板和店员都是一个人,穿着一身粗麻衣。 伙计。 现在还没到吃饭的时间,他也没有招待顾客,只是在桌子上专心地吃着饺子,听到梁辉的话,他打开盖子,将饺子放入开水中,转过身来,对着梁辉大喊了一声: “好的,大人请稍等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