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 “施舍”-《大明:爷爷,我们一起跑路吧!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嗯,等过完年,你再去给那些农夫送点米、面、肉,嗯……但也要有个要求,你跟他们说,如果有人来找你,你就说,他们在你手下当农夫,很舒服,很幸福,很幸福……”

    "侯爷,我不识字,你让会计给我请个老师,给我唱一首赞歌,好让那些农夫记住”

    一片混乱之后,这些人都摸着自己的胡须在心里盘算着:

    “呵呵,没准老胡的姑爷做了一桩好事呢,有了他们的支持,我们岂不是成了忧国忧民,扶危济困的英雄了,说不定,等过了年,皇帝一开心,我们还能在军队里混得风生水起……”

    随着新年的临近,朱元璋和朱标两人也变得十分忙碌,每日都有大量的政务需要他们去做,就算是吃饭的事情,也需要朱雄英亲自去一趟。

    朱标接过一份文件,仔细的翻阅了一遍,然后皱着眉头,掐着手指头数了数,然后慢悠悠的来到朱元璋面前,开口道:

    “父亲,按照最近传来的消息,琉球,高丽,真腊,安南,都有使者来到了大明。”

    "福州,琉球的使者二十人,山东的使者三十五人,登州的使者三十五人。"

    “安南与真腊两国,都是从陆地前往,安南使者二十二人,从广西进入,而真腊使者十五人,沐英之前曾来信,说他们从云南进入...”

    “以他们的速度,我估计,最早的应该是琉球,他们应该会在十二月二十到二十二日之间抵达京。”

    “其次是高丽,应该是二十五天入京,然后是安南和真腊,若是从水上,估计也要二十八九天左右,到京。”

    “如何布置,还望父亲定夺…”

    朱元璋低头看着手中的折子,手中的折子不断:

    “吩咐几个地方的人,好好照顾他们,不要有任何的疏忽,到了京,让礼部和鸿胪寺好好招待他们。

    “是,孩儿明白了。”朱标拱了抱拳,犹豫了一下道。

    “我觉得,我们可以适当的降一些要求。”

    “呵!”朱元璋抬起头来,似笑又似笑。

    "小子,你怎么就那么小家子气呢,你又不是来参加我们的生日宴,何必如此执着呢?”

    朱标脸色一变,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甘心:

    "这,父亲,我堂堂一方大国,自然是大公无私,可是这雷电雨水,都是天恩,若是不给我一些好处,那就更好了。

    “行了行了朱元璋大袖一挥:

    “该怎么做就怎么做,我们可没有时间和你废话”

    “赶紧的,等你办好了,我就出去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停了下来,一脸的哭笑不得。

    “我听说,这两个王八蛋这两日做的事情越来越过分了...我们一定要过去!”

    “妈的,还真够烦人的,这点稀饭,居然闹得这么大...”

    朱元璋破口大骂,前些日子,他就听得南城有一些王公贵族在施舍,他还以为他们做了什么好事,没想到事情一件比一件糟糕。

    朱元璋见事情不大,便扔掉手中的毛笔,对着朱标说道:

    “中午我会给你批阅的,你带着我们大孙一起出去,我们一起出去看看”

    “是!”

    朱元璋等人穿着一身休闲装,沿着南城的大街上行走,路上不时有人叽叽喳喳地说着话,行色匆匆。

    “二弟,你可别去桂花街啊,那里可是有好几个王爷在那里卖稀饭的。”

    "对对对,我听闻这些王爷都是蛮不讲理的,不吃就会被打死。"

    “我也听人说,一条街上有四五个人都要去吃,那还有人能吃吗?”

    听到周围人的议论声,朱雄英心中疑惑不已:

    这是送饭,是给孤儿做好事,不是打劫,不是打劫,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?

    朱雄英一肚子的疑问,但是转过身来,看到爷爷和父亲都一副不解的表情,只好把疑问压在心里,接着朝前面走去。

    桂花街位于应天殿北城,靠近皇族所在之地。

    于是朱雄英刚往前走了一段路,便听到了桂花街上传来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,锣鼓喧天的锣鼓喧天,更是有人在打着哈欠。

    朱雄英只觉得浑身发抖,转过身来,对朱元璋说道:

    “老爷子,这里好大的阵仗啊,他们到底是在吃稀饭,还是在结婚?”

    朱元璋的脸都绿了,他张了张嘴,却一言不发,加快了脚步。

    "呵!"秦羽笑了起来。当他们来到桂花街的时候,朱雄英整个人都愣住了,因为从这条街上,一直延伸到这条街上,到处都是侯府的乞丐。

    炉子上有一口大锅,里面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。

    延安侯的人,荥阳侯的人,平凉侯的人,江夏侯的人,都在大呼小叫着,加着木料,煮着米汤,热火朝天!

    和胡美姑爷的那些家丁完全不同,一个个凶神恶煞,甚至有几个还是残废的,显然都是退役的老兵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,一般人看到都会觉得恶心。

    为了让自己的饭庄更加引人注目,饭庄前面还插上了几面将军的旗帜!

    朱雄英目瞪口呆:

    陆小凤道:"你带着这么多的旗帜做什么?要开战了吗?”

    朱元璋一言不发,他面色阴沉的听着这些家丁们的叫嚣。

    "这是荥阳侯府的郑遇春,郑侯爷,我们侯爷宅里好心人,特地给乡亲们送来的。"

    "延安侯,唐胜宗,唐侯爷,感谢您的大恩大义,为您的子民们献上了一碗稀饭……"

    “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,平凉侯府,请侯爷施粥!”

    “周侯爷,周德兴,江夏侯府,送来了江苏建湖的香气扑鼻的米汤!”

    就像是在战场上打架似的,大家都在较劲,你在敲锣打鼓,我在敲锣打鼓...

    此时,桂花街正好经过两个路人,面色黝黑,约莫三十来岁的样子。

    延安侯爷唐胜宗,他的饭馆就在附近,一把掐着那人的脖子,脸上带着一丝温和的笑容:

    “唐胜宗,唐侯爷,为了感谢您的大恩大义,特地赐下了这碗稀饭,请您品尝!”

    说着,他拿出一只硕大的大碗,将自己的一碗浓汤给了那路人。

    人民的手中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