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他对黎饶的眼神视若无睹,再说了,这件事情是你自己惹的,你要自己处理。 徐达也觉得,自己好歹也是一位武将,自己的外孙女儿,马上就要嫁给自己了,自己怎么可能为她做事。 李文忠也没办法,一提到户部,他就闭着眼睛,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。 “该死的,你们这帮蠢货!”李修在心里破口大骂,然后转头对朱元璋说道: “皇帝,我朝廷提倡的是“以人养人,以人养人,这些年来,我朝廷的政策也一直都是这样的。” "皇帝陛下提倡兴办农事,新辟的田地三年不收赋税,可是三年之后怎么办?某些智者 我已经猜到了……" “我问过了那些被送到各地去查看田产的官员,再从他们的帐本上估算,大致可以得出三个结论。” “第一,他们隐藏了自己的田地,没有向县衙上报……第二,臣听说,在一些地区,官员与官员之间,有着大小之分。” "前两种都是公然违反国家律例,如果有足够的耐性,自然可以查出,最重要的是这三种 说到这里,黎修停顿了一下,想了想,继续说: “我大明的税收,源自于唐、宋两代,但相较于唐、宋两代的租、庸,大明的税收,要比唐、宋两代的税收,要灵活得多,但千方百计,却又千方百计,归根结底,都是以税、役使为主...” 说到这里,他停顿了一下。 赋税制度事关国家根基,而且现在的赋税制度还是朱元璋亲自订下来的,所以用词上也不能马虎。 栗恕沉吟了一下道: “皇帝仁慈,薄赋抚恤百姓,也喜欢读书人。” "因此,我们大明的税收,主要是土地和人丁两种,将这两种税收分离,就是为了让拥有土地的人多缴纳一些,而没有土地的人少缴纳一些,甚至于可以不缴纳一些。" “赋税也一样,也有地税和丁税之分,土地越大,人口越多,赋税也就越高。” “按照这个划分,大明的赋役,有四种,田税,丁税,田徭,丁徭,其实这四种都是有联系的,有一句话叫“赋中有役”,“役中有税”。 “原本以为,皇帝是个好臣子,但现在,当地的人,居然把这件事给扭曲了...” 朱元璋点点头,既然是他下的命令,他当然知道该怎么做。 虽然他很讨厌有钱人,但最主要的目的,却是为了让这些穷人能够吃上一顿好的。 而且,从长期来看,这对大明来说,也是一件好事。 “哎。” “皇帝有令,今百司中,凡有田之人,除交租税之外,皆可免除劳作。” “免除秀才,举人,官员,这是皇上对读书人的宠爱,对他们的教育,对他们的教育,实在是太难了。” "可是有些中了进士,举人,就动了歪心思,联合地方官员,乡里土财主,搞得一团糟,不但免除了杂务,还免除了田租!" “最恐怖的是,他虽然犯了罪,可是从他的帐本上来看,却是正当的。” “至于老夫所言,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,但老夫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,老夫估摸着,应该是在江南,而且是最糟糕的...” “归根结底,大明疆域实在是太大了,有些州县,根本无法照顾到...” 朱元璋点了点头,脸上露出一丝欣赏之色,沉吟了一下,开口说道: "你怎么看?" “这个...”李恕依旧是一脸的笑容,将刚才的问题又说了一遍。 “我只是负责税收,其他的,我就不知道了...” 栗恕这番话语,显然是把所有人都说清楚了。 当地的大户人家,更是不堪入目,借着这些年来的好消息,把自己的产业,私藏起来,侵吞公款,侵吞公款,这样的事情,在世界上比比皆是。 再加上从户部的帐本上看,还有不少当官的士子参与其中,若是放任不管,那就只有一个后果,那就是各郡缴纳赋税的田产会逐渐减少,而这些田产又会被各郡的豪门所垄断。 江南物产丰富,士子众多,一旦有了这样的势力,进入朝为臣,对国家的影响就不大了。 这是一具棺木,我知道,也跟你说过,不过,我做不到。 朱元璋沉默不语,他捏了捏自己的下巴,目光落在了李善长身上,后者正闭着眼睛休息。 李善长心中明白,这一点他已经猜到了,而且他也相信,皇帝也已经猜到了。 李善长见黎饶对这件事颇有怨言,却不能明说,反而以差事为借口,真是好笑。 这个命令和他们没有任何的联系,也和他们的差事无关。 这个世界,就是一个利来利往的世界,任何一个势力,都会想方设法,想要得到更多的好处。 你不发出‘屯田令’,难道贵族们就不会把自己的田地藏起来?你不能免除学者的责任 下人,难道他们就没有办法逃税么?胡说八道! 朱雄英则是皱眉沉吟起来。 “私吞公款,私吞田产,侵占田产?不,还没有,不过已经有了一些迹象!现在的文人,真是太牛了!” 说到这一点,朱雄英跟朱元璋有异曲同工之妙,他可以欺负你,但绝对不能欺负他,更不能欺负大明,否则,他一定会杀了他! 他猛的起身: “陛下,这件事情,关系到大明的赋税,关系到国家的根基,绝对不能坐视不理!” “我提议,彻查整个大陆,然后凌迟,诛其九族!” "找到了就去找他的知县,找到了他的知州,找到了就杀了他!"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