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他虽然不识字,但也明白一件事,那就是跟在皇帝身边,就像是跟在皇帝身边一样。 像他们这样的乡巴佬,根本就不可能参与到朝堂上的事情中去,虽然他们得到了女帝的赏识,但以后就不一定了。 他还不如留在自己的土地上,靠着耕作为生。 最终,马皇后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,安慰他说: “六叔,你不用担心,我会照顾好那两个孩子,不会被人欺负的。” 朱雄英见马王妃妥协,心中大喜,心中也是暗自发下了誓言。 以后,自己的儿子要给那些农家子弟当书童,那些农家子弟不会什么诗文,不会什么兵器,却要会种地。 夕阳西下,夜晚降临。 今天皇宫中有一场盛大的宴会,陆续有外来官员入皇城,甚至还有沐英与何福这两个与朱标相谈甚欢的人,也跟着入了皇宫。 宴会的地方,是皇城中的一片花园,平时人迹罕至,但却很是宽敞,是一场盛大的宴会。 此时已经到了最繁华的时刻,从太阳落山的那一刻起,天空就一直在放着烟花,到处都是燃烧的篝火,将这一片区域映衬的如同白天一般。 街道上,熙熙攘攘的人群,络绎不绝,他们东张西望,就好像是在逛街一般。 到处都是歌舞、杂戏和音乐,许多的藩人和土司也会表演 跳着独具特色的舞。 这样的宴会,是非常随意的,只有少数的官员,才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,其他人,如果不是靠近陛下,想要什么,想要什么,都可以。 或者是四处走走,或者是举杯,或者是和认识的人聊聊天。 还有几个王妃和王妃,但更感兴趣的是灯笼和表演。 为求与百姓共享欢乐,茅军又找到秦淮河上夫子庙上许多值得信赖的商人,一同进入皇城。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。 朱元璋来得正是正是风和日丽的好时机,他一出现,原本喧嚣的气氛顿时安静下来。 身为一国之君,他自然不会在外面赴会,在他的背后,是一座装饰得富丽堂皇,装饰得富丽堂皇,灯火通明。 正堂有一个很高的台基,高过地面,朱元璋坐在那里的桌子上。 皇帝的案头与案头,各有一面双龙戏珠帘,还有一面明黄色的帘子,遮住了灰尘。 一根根细细的丝线绑成的布条,从布条上垂落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 朱元璋一家三口,从一旁登上高台,来到盛放着各种鸡鸭鱼的皇家餐桌旁。 朱元璋双手叉腰,傲然而立,环顾四周。 因为是一次宴会,所以人数很多,所以台下的官员们,也就一百八十个人能坐在一张桌子上。 不是朱元璋的亲生骨肉,就是公侯勋贵,就是大明京中的实权人物。 朱元璋举起双手,示意众人安静下来,然后大声说道: "今日,大家痛痛快快的喝酒,到底是谁是真正的男子汉,还是真正的男子汉,就在这杯酒里一决高下吧!" 朱元璋说话时,嗓门大,嗓门大,显然是很开心的。 朱元璋在火光和灯笼的照耀下,两眼放光,谈笑风生,再三叮嘱手下人,一定要一醉方休。 这让文武百官都很惊讶,一位视颜面,视规则如生命的帝王,竟然如此神采奕奕。 不仅是陈小北,就是徐达,冯胜等人,也是一脸懵逼。 他还以为,只有鄱阳湖上,看到陈友恕的尸体时,会有这样的欢声笑语。 见众官员也都面带笑容,纷纷应和,朱元璋便将手中的银壶银碗,斟满一碗美酒,送到朱雄英面前: “大孙子,杀鸡儆猴!” “好的。”朱雄英带着一丝激动,谨慎的看了一眼不苟言笑的祝标,然后上前两步,举起了手中的杯子。 “诸位叔叔,雄英,我们喝一杯!” 朱雄英喝了一口酒,然后抬起头来,就看到了一片漆黑如墨的天空。 "大孙子,干得漂亮!"朱元璋毫不掩饰自己对他的赞赏。 对于朱雄英来说,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,也足够他说上几句了。 一杯美酒喝完,群臣纷纷向朱元璋举杯行礼,气氛顿时热烈了起来。 将酒放好,朱棱跟朱桐还有朱棣跟朱楠小声的聊着天,冯胜跟徐达也都各自用筷子将一只鸭子给吃了下去。 刚刚被封为瀛国公爷的傅友德,端着一壶酒水,往桌子上倒了一杯,一饮而尽。 朱元璋咧嘴一笑,转过身来,对着朱标问道: “你可以喝了” “是,皇上…”朱标点了点头,看了一眼朱雄英,便从一旁离开高坛,朝着下方的人群中走去。 “孙子,你随爹爹一起看戏。”朱雄英道。 这是一场盛大的宴会,有不少人送来了美酒佳肴。 人活一世,必有一世英名,朱标是个心高气傲的人,他不会做这种无关紧要的事,也不会做。 越是远离朱元璋的城市,越是喧嚣,有些人一边喝酒,一边闲聊,遇到认识的人也会聊上两个小时。 朱标提着一杯酒,一步一步的往前走,他所过之处,一片死寂,就像当年朱元璋那样,一直到后来,才有了拜年的声响。 “在下河南左布政,崔大器,拜见太子殿下,太孙殿下。” 第(2/3)页